哲理启迪心智,真情熏陶心灵———谈中学苏轼诗词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彭秀志(武汉市洪山区花山中学)摘要: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文俱佳,人生历经坎坷,但对生活旷达乐观,对亲人朋友真诚热情,堪称人格魅力的典范。中学语文讲授苏轼诗词文诗时,一方面要让学生领会苏轼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享受作品中的哲理美,另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从他独具魅力的人格中受到熏陶,学习他做个有情有义的人。关键词:苏轼艺术魅力哲理美人格魅力有情有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群星灿烂。苏轼可谓是其中一颗闪烁着奇光异彩,贴近大众而又泽被后世的明星。苏轼多才多艺,从事着各种的创造活动,并取得诸多成果。他诗词文俱佳,还擅长书法绘画,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贯通。另外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始终不改耿直不阿的品性,秉持着积极入世的精神,乐观旷达的对人生,真诚热情的对待亲人朋友。他独具魅力的人格留给后世的同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是人们景仰和学习的典范。中学语文课本上选取了不少苏轼的诗词文章,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让学生领会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什审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要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介绍和了解,从他的独特人格魅力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哲理启迪心智唐代诗歌注重情韵,更富于形象性,各种生活中的,自然中的,甚至想象中的形象,唐诗中没有不做细致,传神的描摹。如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飞流直下三千尺”,“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整首诗具有色彩绮丽,既飘忽朦胧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动静结合的鲜明形象,其中大胆的想1象和夸张更给读者增加了趣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写庐山的诗很多,但要想超越李白这首诗或者与之旗鼓相当,恐非易事。无独有偶,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写了一首有关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其有名和受欢迎的程度毫不亚于上面李白的那首诗。一起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他没有写庐山的具体的某一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他所见的庐山做一个总括,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犹如一只生活穿梭在山林之间的鸟儿的眼睛,阅读庐山每一个角落,开头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首诗也正印证了格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苏轼的诗歌既具有同时代诗歌的特点,即好发议论,诗歌长于说理。但有避免了同时代其他诗人写诗的不足,即诗歌因空法议论而显得瘦硬,空乏。苏轼诗歌中的哲理往往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境自然而然得出的,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