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标下的教学特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应体现出新的教学特点: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课堂;是情感发展的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特点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模式。特别是老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角色地位没有转变,导致“新课标”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在我看来,新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在使用北师版数学新课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昂,数学课象科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如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我就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萝卜或土豆和小刀,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切截,对做得好的在讲台上进行展示,老师带上印泥,让学生切出来的截面印上印泥再盖在白纸上,截面的形状就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也高,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比如,七年级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第七节:《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事先让学生带来大的硬纸板,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并展开想象,用自己做的七巧板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六节《镶边与剪纸》一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剪出了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也剪出了非常漂亮的图案,老师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大众化数学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我个人认为课堂上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育”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爱护学生,另一方面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2数学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课、做练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和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景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的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我仍然让学生去经历具体的探究过程。如讲到《频率与概率》一章时,我基本上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如掷硬币、投针实验等,通过大量的实验,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再比如在学习完《视图与投影》后,让学生用平行投影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了校园内树和旗杆的高度。使学生体会到进行数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感受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选择性。3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