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定义和分类张春辉体育部2014年5月养生学属于哪类学科?•养生属于交叉学科,应该这样理解:•它与中国的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学等学科有关)、体育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康复、传统武术等学科有关)、哲学(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儒学佛学、道家思想等有关)、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康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有关)等。一、养生的定义•古代称“道生”、“摄生”、“养性”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各种方法来保护生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理和锻炼,从而达到气血通畅、阴阳调和、形神兼修、内壮外强、延年益寿的目的。二、分类:•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从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儒家养生学,心理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生等;•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三、养生的层次•第一层生理养生•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第二层心理养生•一是调摄情志,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孙思邈:“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第三层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学习一下: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六然”、“四看”:•1、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2、“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3、“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4、“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所谓“六然”就是:•1、“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2、“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3、“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4、“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5、“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6、“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王夫之这种哲理养生,可说是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心态最重要,一定要开心。他91岁时写的养生诗,围绕的都是“人到老年要开心”。魏老还总结了“十字养生诀”:•一要知足,•二目远看,•三餐有节,•四季锻炼,•五谷皆食,•六欲适度,•七分忍让,•八方交友,•酒(九)限烟戒,•十分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