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易错字收集及成因分析东四路小学寇晖在语文课标中要求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以语言大师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为例,一共只使用了2413个汉字,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因为小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书写,就很容易遗忘。(一)现将所教学生的常见错别字进行收集(正确的字在括号里)辩析(辨)喝采(彩)明片(名)吉详(祥)安祥(详)肖象(像)干躁(燥)振撼(震)延申(伸)座落(坐)按磨(摩)下功夫(工)照像机(相)练钢(炼)暗然泪下(黯)绝不罢休(决)英雄倍出(辈)半途而费(废)哀声叹气(唉)再接再励(厉)变换莫测(幻)别出心材(裁)不记其数(计)不加思索(假)不可思异(议)宁死不曲(屈)兴高彩烈(采)出奇不意(其)出人投地(头)穿流不息(川)汗流夹背(浃)坚难(艰)金壁辉煌(碧)决无仅有(绝)赞不决口(绝)留恋忘返(连)名列前矛(茅)莫明其妙(名)披星带月(戴)迫不急待(及)出奇不意(其)巧夺天公(工)山青水秀(清)谈笑风声(生)完壁归赵(璧)万古常青(长)作贼心虚(做)自立更生(力)指手划脚(画)直接了当(截)专心至志(致)震奋(振)受益非浅(匪)一泄千里(泻)情不自尽(禁)好高鹜远(骛)明辩是非(辨)脑羞成怒(恼)淋漓尽至(致)人才倍出(辈)(二)以上错别字我进行了归纳,并做出成因分析,结果如下:一、写出别字:既在书写某字时,将该字写成其它汉字的情况。(1)第一种为音同而形、义不同的音别字,如把“吉祥”写成“吉详”,“艰难”写成“坚难”。(2)第二种为音形相近而字义不同的音形别字,如把“按摩”写成“按磨”,“完璧归赵”写成“完壁归赵”等。(3)第三种为形近而音义不同的形别字,如“渴、喝”“辩、辨”等,在书写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混用现象。(4)第四种为双音词中前后两字互换替代的义别字。如“肮脏”一词,经常有将“脏东西”写成“肮东西”的情况,“疼痛”一词,有不少学生将“痛苦”写成“疼苦”。二、错字:即只大概记住该字的轮廓,书写该字时出现细微错误。错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种是增减笔画:如“或”学生经常少写一撇,而“武”学生又经常会多写一撇。(2)第二种是改变结构,如把左右结构的“满”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落”写成左右结构等。(3)第三种是改变局部,如把“游”写成“氵+放”,把“奶”写成“女+及”。(三)错别字形成的原因:1、小学生对事物只能作笼统的感知,而难于对相似结构的事物进行有效辨认。对学习抽象的文字又缺乏感性材料。因此,在识记生字时,往往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对于字体精细部分却忽略了,写出了形近别字。如识写“拔”与“拨”、“今”与“令”、“钓”与“钩”等形近字时常混淆,书写“今、考、试、奶”等字,多点、多横、多撇、多捺的现象随时可见。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缺乏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导致学生写错别字。2、注意力的分散影响,要让学生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在这样的过程中,错别字就产生了。如抄写生字“爱”时,写到第五个就写成“爰”。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粗心。“粗心”跟遗忘规律有关。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如学习“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直”里面写成了两横。3.和书写态度有关。学生在书写时的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也是产生错别字的一大原因。有的字在一处写错,在另一处又写对,显然是一时的疏忽,如果仔细检查就会发现并加以避免。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懒惰,遇到不会的字词不查字典辞书,不问老师同学,随意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结果成了错别字。调查发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