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三中高2013级第五次文科综合训练历史出题人:陈林余家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请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全球通史》评论说:“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导致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宗法制、分封制B、郡县制、行省制C、皇帝制、中央集权制D、民主制、元首制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分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3、户部(掌握税收财政)直接向皇帝负责始于: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4、《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B、官吏的委任超越编制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5、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②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等级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6、北宋有诗曰:“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绕。”诗中描绘的是:A、江南手工作坊纺织生产B、山地水力灌溉情景C、传说中的“木牛流马”D、翻车或者水排7、“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9、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君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济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10、据《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港)农贾杂半,走洋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这反映了当时月港:A、对外贸易频繁B、民营手工业发达C、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社会习俗西化11、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B.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C.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12、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A.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C.否认财政困难的症结是兵多官臃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52分,13、14小题必做,15和16小题选做其一)13.(24分)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推动观念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1):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2):夫子所以教人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