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应用举例第一课时问题提出t57301p2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公式是什么?2sinsinsinabcRABC===2222cosabcbcA=+-2222coscababC=+-2222cosbacacB=+-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分别适合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正弦定理:一边两角或两边与对角;余弦定理:两边与夹角或三边.3.在平面几何中,两点间的距离就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长.对于不可以直接度量的两点间的距离,通常用什么办法进行计算?构造三角形4.在测量问题中,对于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一般直接度量,对于不可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常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解三角形进行计算,我们将对这类问题作些实例分析.1.2应用举例(一)探究(一):一个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测量思考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测量者在点A的同侧,在点A所在河岸边选定一点C,若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如何求出A、B两点的距离?CAB55sin7565.7sin54AB=»oo思考2:若改变点C的位置,哪些相关数据可能会发生变化?对计算A、B两点的距离是否有影响?CAB思考3:一般地,若A为可到达点,B为不可到达点,应如何设计测量方案计算A、B两点的距离?CAB选定一个可到达点C;→测量AC的距离及∠BAC,∠ACB的大小→利用正弦定理求AB的距离.思考4:根据上述测量方案设置相关数据,计算A、B两点的距离公式是什么?CABsinsin()dABaab=+设AC=d,∠ACB=α,∠BAC=β.探究(二):两个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测量思考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CD=∠BDA=45°,∠ACB=75°,∠ADC=30°,且CD=,你能求出AB边的长吗?3CDBA30°45°45°75°35思考2: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计算A、B两点间的距离吗?DCAB选定两个可到达点C、D→测量C、D间的距离及∠ACB、∠ADB、∠BCD、∠ACB的大小;→利用正弦定理求AC和BC;→利用余弦定理求AB.思考3:在上述测量方案中,设CD=a,∠ACB=α,∠ACD=β,∠BDC=γ,∠ADB=δ,那么AC和BC的计算公式是什么?CDABsin()sin()aACgdbgd+=++sinsin()aBCgabg=++思考4: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小结1.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基线的选取不唯一,一般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2.距离测量问题包括一个不可到达点和两个不可到达点两种,设计测量方案的基本原则是:能够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计算所求两点间的距离,其中测量数据与基线的选取有关,计算时需要利用正、余弦定理.1.如图某河段的两岸可视为平行,为了测量该河段的宽度,在河段的一岸边选取两点A,B,观察对岸的点C,测得∠CAB=75°,∠CBA=45°,且AB=120米.(1)求sin75°;(2)求该河段的宽度.【反馈检测】(1)sin75624AB东北S30752.如图,一艘船以32nmile/h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处看灯塔S在船的北偏东30,30min后航行到B处,在B处看灯塔S在船的北偏东75方向上。(1)求灯塔S和B处的距离;(2)已知距离此灯塔7nmile以外的海区为航行安全区域,这艘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吗?62SC=SBsin75824(31)410.937故,这艘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理论迁移例某观测站C在城A的南偏西20°方向,由城A出发的一条公路沿南偏东40°方向笔直延伸.在C处测得公路上B处有一人与观测站C相距31km,此人沿公路走了20km后到达D处,测得C、D间的距离是21km;问这个人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A城?ACBD东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