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心理问题的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压力情景之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些差别与个人因素有关。(一)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一般来说,自我概念越积极,心理越健康。自我概念水平较高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自己有较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面对失败的情境也常常能较全面地分析主客观原因,不轻易否定自己,能够很好地调整、控制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自我概念水平偏低的教师则不能自我肯定,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容易在失败的情境中否定自己、体验自卑,把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视为是自己失败和无能的结果。他们经常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是对校长的评价很敏感,非常在乎校长对自己的认可,听到一些负面评价时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能正视自己,认为自己被伤害,怨天尤人,怨恨自己不如人。还有的教师过分关注自我形象及自我身份,经常会感到孤独、寂寞,缺少安全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因而拼命工作,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地位。也有的教师过分自我谴责,常常会把一些实际上超出控制范围的事情坚持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应该对突发情况有先见之明,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应更多地承担义务,应工作得再勤奋一些等,从而深陷于焦虑、抑郁、无望和痛苦之中,影响心理健康。(二)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教师某些自身认知特点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据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理论(ABC理论),在人们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发情绪发生事件(activatingevents)、人们对所发生事件的相应信念、态度和解释(beliefs)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在这三个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解释,也就是说,人们的认知会影响情绪的发生。一些教师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过的挫折失败,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存在不恰当的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有的教师没有很好的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对人生中的生活事件进行了错误的总结,并用错误的结论作为指导自己生活行为的准则及信条。总认为社会不应该有不良的条件,应该顺利,把困难归属别人;对事情总认为“应该如何如何”,一旦不合意,便怨天尤人。有极少数教师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困难,就灰心丧气。有的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人生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还有的教师没有把工作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对人生、工作、学习没有积极的态度,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什么不清楚、不明确,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行为不检点。有类似认知特点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三)教师的个体成长过程与经历的生活事件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独特的成长过程:有的教师在童年时期曾经被寄养,受到过虐待;有的教师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过程中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精神受到创伤,如被人欺辱;还有的教师经历了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家庭中出现了创伤性事件、灾难性事件、意外事故等,如父母早逝、父母离异、父母再婚,丧偶、失去亲人;有的教师家庭生活有矛盾,感情生活遭遇挫折,婚姻出现危机等;还有的教师本人就是独生子女。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引起情绪、思维、行为各个方面的改变,最终影响教师的人格发展,甚至使有些教师出现人格上的缺陷。(四)缺乏职业规划,不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中小学教师中很多人从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工作只是既定的程序,以后会做什么,想做什么,毫无头绪;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而琐碎的事务,长期处于一种机械性的忙碌之中,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对于未来迷茫无措,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盲目追求个人事业发展的顶峰;再加上理想主义及完美主义的心理特点,有相当多的教师习以为常地把社会中的最高目标认同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教师习惯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经常盲目地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这些目标往往不切实际,远离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且急于求成,认为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