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我见惠阳区淡水群力小学张锡红学生作文,特别是小学生的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也正因为如此,刚刚接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这个现状迫使作为教师的我们陷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觉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而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的实际,在讲评学生作文,我总结以下几点:一、多做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我们知道,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往往要静下心来,消磨掉二到三天的课余时间,而且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那么一学期这么多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如何能精耕细作过来呢?况且,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红”,不见“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要使学生自主作文,其中保持写作的积极性是前提。况且,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二次作文,重新地更好地写作服务。为此,对于多布置、快速完成的写作,可以略批为主,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持在快速成文的多作多批背景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二、当堂点评,分层批改,尽量面批。学生当堂完成的半成品,都存在不足,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以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要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快速完成的习作,我经过大量的训练,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让学生评时按照自己的认识,较客观的评价其它同学,虽开始评时有些不自然,然而坚持下去,自己在评人家习作时,写作视野必然会大大开阔,虽有时学生评的时候有失偏颇,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那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肯定会受益匪浅的。另外,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要采取分层批改,尽量面批,而且要及时对作文中差生给予鼓励,在分层面批中,应及时肯定中差生作文中存在的可取之处,要毫不吝惜把“优”奖给作文有亮点的中差生,同时对基础较好地同学要防止他们固步自封,对于他们作文要严格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在分层批改,尽量面批中,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和自己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也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要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自己去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积极平衡”。三、批语个性、讲评全面、提倡自改。在快速成文的作文中,我们的批语,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的第一滴的进步,并且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在讲评时要面向全体同学,指出共同的进步,并用商量的态度指出共同存在的缺撼,以督促学生自己去改正,而在教师少改的前提下,应尽量鼓励学生间的互改、自改。因为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谈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的作文越做越快、越写越好。以上三点是我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积硅步无以到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