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内容提要】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写作和批改不能完全沟通,教师——作文——学生三者独立存在的现象,笔者提出要面批作文的观点,并具体阐述教师在这样特殊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操作办法。【关键词】个性面批作文倾听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教育的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那就是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已经提高。新的课堂模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作文教学这一块还是不毛之地。怎样使学生个性化的作品得到最有效的、最真实的评价?怎样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怎样体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一切都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和探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不应该出现你写我批,或是将作文完全放手交给学生盲目的批改,只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文讲评的方式有多种。有的语文老师可能会将精选出的范文誊印出来分发给同学,由于条件所限,大部分老师往往采用的是当堂朗读几篇优秀习作,但这样是不可能全面探讨每一个同学的问题的。也有老师将其改进为每期点评几位,一学期里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轮到一篇,即使这样也不能体现学生在作文讲评课堂上的主体性。还有老师在没有任何细致的指导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有时学生幼稚、不完善的评价,甚至对作文做出错误的评价和判断,会挫伤写作学生的创作热情。因此,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在作文教学中重要作用显而易见。而教师在作文讲评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要真的了解学生存在的写作困惑,集体的讲评并不能真正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永远停留在把学生错误从作文中找出来的局面。这根本无法体现教师作文教学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学生的创作和教师的讲评是脱节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笔者认为空洞的集体讲评,没有针对性的讲评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参与学生的创作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的“心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畅谈。1、面批作文时,教师是“倾听者”。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到他想要表达的感情和体验等,并帮助学生自己整理出清晰的行文思路。笔者曾以“心声”作为话题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在对话题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笔者模拟考试的环境和时间让学生把最自然的创作过程展现了出来。在考虑作文讲评的方式时,我还是想和学生就创作的意图和思路,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交换意见。于是,我采用了面批作文的方式。谈话时,我认真倾听了学生创作的全过程。然后再指出学生个在创作的那些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以下几个内容:①如何审题?就是学生看到题目后认为作文的重点放在哪里。②如何选材?针对题目,在自己的脑海中找到了哪些最想写的材料。③如何安排叙述的方式?在写事情的过程中准备安排怎样的叙述顺序。④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或体验?是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从事情上得到感受,还是感悟生活哲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创作过程,抓住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不足,从写作流程上教会学生从审题到立意的创作方法,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真的让学生感觉和领会到作文的章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一味地听,应该有一定的谈话思路的引导,掌握谈话的节奏和内容,而不是听学生发牢骚、抱怨。2、面批作文时,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应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理解,来导引学生,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走处困境。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的思想与生活体验还远远不够。因而我们有必要去引导他们,有时不妨做他们的“引导者”。“为人师表”是历来的古训,也是置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学生模仿的意识,对此有无数人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此处我们不在赘述。但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心态,反其意而用之。先通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