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江苏省泰兴黄桥初级中学吴斌教材依据: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运用信息手段查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体会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3、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轼喜爱人间生活,对离人的祝福之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及丰富的想象。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和笑对人生的生活原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想:在授课时先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欣赏词人笔下神奇且富有感情的月亮。进而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最后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在小学时学过哪些写月的诗?请同学畅所欲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的浪漫主义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苏轼笔下的月亮是什么样的。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三、读——诵读全词,感知词意1、教师播放《水调歌头》Flash配乐示范朗读,配以优美的画面。学生听读,注意体会节拍、语调、语气,初步感知词意。2、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韵律、节奏、语调,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美与情。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1阙(què)琼(qióng)绮(qǐ)胜(shēng)(1)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2)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四、品——感知内容,品味语言。1、出示自学思考题:(1)词的上下两阕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出词中你认为写的最精彩、最好的句子,和同学、老师谈谈你的理由。2、先自学,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并在交流讨论中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分工合作形成成果全班交流。3、内容小结:上阕:月下饮酒下阕:对月怀人4、再读品味。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师读小序,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五、悟——展开想象,领悟情感。1、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近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仿照以下句式展开想象:假如你站在苏东坡大师的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句式: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2、再读体会。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全词)六、迁——迁移阅读,加深体验。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比较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2了。)2、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学生自由发言)3、再读体验:最后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背诵一遍。(师生齐背全词)七、归纳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苏轼上阙: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