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学习重点】文言文现象、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手法【学习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结构【课前练】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褒禅山()始舍()卒葬之()庐冢()音谬也()窈然()怠而欲出()咎其欲出者()瑰怪()无物相之()深父()胜道()慎取()【教学过程】一、知识精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时代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二、听朗读,整体感知,梳理本文思路。(请根据提示概括文意)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第一层(第一段):第二层(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三、四段):第一层(第三段):第二层(第四段):第三部分(第五段):三、分析第一自然段:1、串讲(学生对照注释,翻译)2、讨论: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②“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③请写出本部分作者的游踪?④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四、分析第二自然段:1、串讲(学生对照注释,翻译)2、讨论: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课前练】1、填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被誉为是“”。2、解释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并指出闻言现象(1)、始舍于其址:(2)、名之曰褒禅:(3)有泉侧出:(4)、火尚足以明:(5)、则其至又加少:(6)、不能穷也:【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二、分析第三段:1、串讲(学生对照注释,翻译)2、讨论:①“夫夷以近……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各自照应了第二段的什么内容?②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尽吾志”是什么意思?“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作者的“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③“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文章揭示了哪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评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