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课题的提出纵观国内外和省内外关于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和探索,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但在学科教学中将如何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教育模式,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缺乏实践意义。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何进行操作仍然把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实际效果不好。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民主的气氛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属心理的范畴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2、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3、构建符合我镇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教育模式的需要。目前我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全面提高我镇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形成合力,形成以中心教研站为核心的辐射全镇的网络,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实验的方法和原则(一)实验的方法1、变量实验法包括操作自变量、选定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2、文献法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检索搜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分析、研究,提炼精华,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性。3、分析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运用测量、测试等问卷形式,通过分析研究获取实验的相关数据,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4、典型案例法加强各校实验班的管理,及时发现典型,总结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二)实验的原则1、面向全体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生活。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训练自我、优化自我。3、点面结合原则。集体活动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全体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4、协同工作原则。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同工作,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5、针对特点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和其他教育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三、实施的基本途径: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两个小组:以教研站站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各校实验教师组成的课题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搞好本课题实验。2、抓好两个层次的队伍建设。提高层——市区级骨干教师、各校实验教师。要求自加压力,主动承担课题的实验工作。逐渐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普及层——各校学科教师。要主动完成课题组交给的各项实验任务,加强实验,总结经验。3、建立评比交流机制。在实验过程中,教研站适时组织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在讲座的基础上,搞评比、竞赛。不断加强各校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实验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捷径可走,为了探索出适合我镇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努力加大了教科研力度。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保证活动课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一定二学三评比”措施:(1)“一定”即规定活动课的时间。为了保证活动课能顺利开展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各校做了硬性规定,每周三下午第三节为心理活动课时间,雷打不动。要求教师做到“三有一写”即有计划、有备课、有总结、写随笔。(2)“二学”即组织学习。一是组织学习外地经验。为了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