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构高效的小学一年级品德课堂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季华【摘要】: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们刚刚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尚处于小学六年阶段的开端,仍存在幼儿时期的许多特点,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一口吃个胖子,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让我们为一年级学生建构一个体验感悟的课堂,一个平等交流的课堂,一个审美感性的课堂,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一个鼓舞激励的课堂,完成对一年级学生生活上和品德上的启蒙,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小学生,为小学六年的生活与学习打下思想上与品德上的基础。【关键词】:体验感悟的课堂平等交流的课堂审美感性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鼓舞激励的课堂有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斗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众所周知我们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们刚刚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尚处于小学六年阶段的开端,仍存在幼儿时期的许多特点,如多动,多话,管不住自己,不喜欢上学,不会料理自己,还十分依赖父母等等。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操之过急,一口吃个胖子,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里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我们要发挥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功能与优点,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自我管理约束,自我保护,自我调控,逐步了解认识社会,动脑动手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让我们建构一个体验感悟的课堂,一个平等交流的课堂,一个审美感性的课堂,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一个鼓舞激励的课堂,完成对一年级学生生活上与品德上的启蒙,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小学生,为小学六年的生活与学习去打下思想上与品德上的基础。一.体验感悟的课堂杜威曾经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那么我们应该给一年级的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常常联系到生活中的情景,创设情境,了解认识到生活就是一个舞台。让一年级学生全情参与体验、感悟、探究,如此才能使课堂生动孩子沉溺其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一年级上《上学路上》一课中,老师先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上学路上会经过的路线,然后放了一小段交通事故的卡通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然后联想到自己在上学路上该如何及时避免危险,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了解交通规则并遵守交通规则。在观看片子的时候,孩子们沉默不语,坐得端端正正且神情严肃,这一做法看似很简单,却加深了学生对遵守了解交通规则的印象,又使学生们学会了在生活中怎样自我管理与保护。又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坐立走、有精神》一课中,我便展开了一个小调查:在生活中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走路站立姿势最有精神最好看?你觉得自己的坐立走有精神吗?你们打算怎么做好呢?下面做一个理想中的坐立走给老师来看看?这样的小调查活动不仅为学生学习正确的站立走姿势打下了不错的基础,还培养锻炼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调控管理自己的能力。二.平等交流的课堂“盲人老师”先来谈了行路不便自己的感受,再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在结束时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表态自己今后要乐于帮助有残疾的人,还要好好学习,治好残疾人残疾毛病的愿望。这一体验活动耗时很长,却让学生真切地从中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我认为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升华了主题,培养了一年级的学生体验理解生活和观察生活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流。同样,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中,老师也应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们中间,既做活动的组织者,又做活动的参与者。一起游戏,一起辩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