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课前谈话:推测年龄: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吗?(豆),你们知道豆老师今年几岁了吗?请你仔细观察老师的外貌、衣着等特征,然后推测一下我的年龄。(学生推测)——你的证据是什么。(学生说一个,就问依据是什么。注意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证据)看来推测必须有证据,他能使我们的认识离客观真实越来越近,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把刚才这种有依据推测的方法,带到今天科学课的探究中来,好不好?那我们上课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3.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难点: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器材】沙、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等、PPT【教学过程】情境引入:上节课我们学过了月相的知识,今天,老师来考考大家,能不能说出老师展示的是哪个月相?(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轮明月)生:满月。师:很好,这就是满月,很受大家喜欢的月相,还有不少的诗人写过不少的诗句。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让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感受意境!)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设问: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李白先生眼中的月球是怎样的吗?把它圈出来!生1:白玉盘、瑶台镜——光滑、平滑老师:这是李白先生眼中的月球,也是许多古代劳动人民眼中的月球。但是后来,科技发展了,科学家们就可以近距离的观看月球了,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准确而清晰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图片:月球表面设问:能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吗?(你看到的月球表面有什么显著特征?)生2: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生3: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生4:千疮百孔;生5:。。。。。。(教师注重引导:指着一个,这里凹着,周围突起像一座山脉,犹如碗状,伽利略取名为环形山。)仔细查看月球表面的环形山设问:你看出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征呢?(板书:分析特点)生1:很多——布满整个月球表面(板书:数量众多)师补充:直径大于1000米的,数量达33000个以上,总的数量不少于50000个继续提问:还有什么特点呢?生2:大小不一(板书)——直径有的达几百千米,有的不到一千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厘米(板书:大小不一)师追问:那你知道最大的环形山有多大吗?最小的环形山有多大吗?教师补充:月球表面最大的环形山: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为295千米。而月球表面最小的环形山:约像鸡蛋那么大,不足十厘米【这两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数据有个比较清晰的感觉】生4:形状不同(板书)——大多数是圆形生5:分布杂乱(板书)——单个的,有叠加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有的大环形山中间会有隆起的山峰,称为中央峰;有的大环形山中间会有更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间的坑穴深达8788米)(注意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请猜想中央峰是怎么来的)生6:深浅不一(追问:那你知道最深的环形山有多深吗?)(教师补充:最深的环形山非常深,可以把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装在里面而不平,暨有超过8844.3米)教师:好,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可以从几张照片里发现这么多的知识。但是老师现在又有疑问了,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二)环形山的形成推测与模拟请把大家的猜想与推测,写在教师下发的学习单——我的猜想一栏。猜想一:火山喷发猜想二:流星体撞击猜想三:……老师:看来,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注意了,并且是两种思想针锋相对,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怎么办?生1:做实验老师:对,聪明。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证明大家的猜想正确与否。(同学们猜想的很好,我想也许还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