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历阳二小杨萍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重阳节,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出示(课件2)重阳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指名读。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感情,有的读来让人高兴、兴奋,心里暖暖的,有的让人很伤感、忧愁,心里凉凉的。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这两组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感情,指名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感觉怎样?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读好它.2你能用这些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你说的既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正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生齐读3.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1)从古诗中知道,这里的“佳节”是指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2)简要回顾重阳节习俗。(课件5—8)(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师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1)(课件9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点红:15岁就两年)*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长安)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3)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课件9):“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读出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生:孤独,寂寞,忧伤……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课件点红:独异)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1)、播放音乐与画面(课件10)。学生观赏,用学过的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情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2)、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课件11):“一年一度……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3)(点红:“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点红:“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