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页试论实现人文世界的优化人文世界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要实现人文世界的优化,我觉得要从地理学的根本入手。地理学最终解决的问题是人地关系,通俗的说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人文世界的优化从本质上来说,就必须要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下面针对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类为了生存,时刻也离不开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所谓“人”,当然就指我们,社会性的人了;所谓“地”,我觉得,是指与我们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了。所谓“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的扩大和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然而,人地关系的概念还必须从书本回归到现实才有意义。人地关系是客观物质的运动形式,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表现的特点是不同的。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当然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了。尤其在现代,时代发展要求我们赋予人地关系新的意义。自然环境是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人类的文明状况。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具有一致性,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某种层度上要靠促进人的全面才能实现。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赖于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生态环境来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呢?首先,确立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认识意识的动物,意识支配人的行动。在人的意识中,价值观占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实在内容。生态意识是一种适合爱护生态意识促进人与生态和谐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价值观则是一种将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至于不可分割的地位,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要在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良性互馈机制中促使自然、社会和人,促使经济发展同人、资源、环第2页共2页境发展相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按照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环境固然需要从社会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样,许多社会问题也应该延伸到自然领域,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否则,对社会问题的回答也达不到全面正确的程度,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其次,认真反思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是生活方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只有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领略到自然的美,才能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实践。人的全面发展载人与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关系上,就是要使人达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最高和最理想的境界。最后,转变思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文明的优势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文明推到一个更高阶段,在实践中应该坚持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传统的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思想认识,就需要调整和更新。当代生态文明要求我们重新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从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以造福人类的传统模式向控制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以造福人类的现代思维转变;从只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孤立的考察任何人的全面发展,向将人放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中全方位考察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从注意点在于单纯的变革经济快速发展向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