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表达效果1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例如: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就好像不用电源的灯。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像”、“好像”、“仿佛”在以下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2比拟——把人当物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为拟人。例如: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拟物);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3借代——“以偏概全”。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例如:我们不要大锅饭。作用:生动亲切、形象逼真,---给人具体可感、深刻鲜明的印象,或使内容富有趣味/浅显易懂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作用:强调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有节奏感;内容上,简洁凝练。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作用:增强语势,深化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6反问——就是问在答中。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是不需要回答的。例如:遵守交通法规,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7设问—就是自问自答。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作用: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表示讽刺,有的表示亲近随和的感情。1、对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是()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A.比喻反复对偶B.拟人对偶排比C.比喻对偶排比D.拟人反复排比2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A.明喻夸张设问B.夸张暗喻反问C.明喻夸张反问D.夸张暗喻设问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夸张,表现行军之神速)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D.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6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改病句1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经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