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科研课题申报表课题名称:关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研究课题组组长:杨晓娟填表日期:2014、12、15所在单位:彬县县幼儿园彬县科研课题申报表课题名称关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研究选题类别学前教育组长姓名杨晓娟性别女民族汉学历本科职务教师职称二级研究专长艺术工作单位彬县县幼儿园联系电话15891405619参加研究人员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杨晓娟女32二级彬县幼儿园备注课题及课题的界定课题《关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研究》课题界定:在4至6岁幼儿中利用多种方式在幼儿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渗透教育活动,通过故事、游戏、情境等方式探索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新模式,让幼儿全面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研究时限2014.12-2015.11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研究内容:1、彬县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内涵、价值的研究。2、彬县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的结构、模式与途径策略的研究。3、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素质要求与培训机制的建设探索。预期目标:1、促进教师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课程执行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题理念。2、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3、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实施:(一)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检索文献资料,收集理论素材,设计课题研究框架,做好开题报告。(二)实施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开展课程内容、模式、实施途径的行动研究;积累园本课程典型个案。(三)实施第二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进一步开展课题内涵、特点、开发与利用策略的研究;建立课程开发资源库;逐步在本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使幼儿掌握传统民间文化、爱国爱乡的热情更高,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生命力不断衍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生命、找到新位置,求得新发展。呈现方式:案例、论文、课题报告。课题创新点填补了民族民间文化走进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探索空白。学校意见县区审批意见关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研究彬县幼儿园杨晓娟一、课题产生的背景彬县历史悠久。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避桀居豳,定居农耕,教民稼穑。秦朝设为漆县,东汉设置新平郡,北魏改为白土县,西魏始设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设有州县两级政权,民国初年裁州设县。彬县文化灿烂。《诗经•豳风》就是产生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不朽诗篇。宋代范仲淹任邠州知州,留下了《邠州建学记》的千古名篇。唐代诗仙李白旅彬赋诗《新平楼》,诗圣杜甫《北征》咏彬诗千古传诵,清代左宗棠、谭嗣同,民国元老于右任等都在彬县书写了精彩华章,为彬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彬县古迹荟萃。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建于唐代的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主佛像阿弥陀佛高20米,为陕西省第一大佛,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紫薇山下的开元寺塔高达47.6米,挺拔秀丽,显示了宋代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五代后周卫王冯晖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公刘墓又名“人祖坟”,因其地貌形似卧龙,故称“周墓蟠龙”。水帘灯山天下独绝,蜚声遐迩,花果山石堡景观独特别致、颇具魅力,明代之后因《西游记》的问世而声名远播。彬县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因此让地方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二、课题的意义。(一)理论意义近年来,彬县县委、县政府在发展一产、二产的同时高度重视三产的强力推进。为了使三产比例逐步合理,彬县通过深挖地方文化特色,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建设文化强县中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2014年,彬县大佛寺石窟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文化含金量。所以,大力倡导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民间文化和爱国爱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生、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视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生命力不断衍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生命、找到新位置,求得新发展。(二)实践意义《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