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课的教学反思市二十一中李瑾本节课内容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还要引导学生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对本节教学进行了反思,有得也有失,归纳如下: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质疑引新在引入新课时采取探讨式方式进行。以生活中的实例“糖和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在一杯水里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呢?”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这样既“开门见山”引入课题,又引起学生好奇心,抓住他们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为下面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做好了铺垫。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间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动性。基于此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带着疑问去动手实验,打破了学生固有的心理即对老师的演示实验不持怀疑态度,但对自己的同学的实验观察的格外认真,并带有一种挑剔的眼光去看实验,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发现纠正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勤于思考,认真分析。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自己得出概念,印象深刻。在实验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做实验、看热闹”现象,实验前,先将要探讨的问题提前提出,按照书本[实验2-3]、[实验2-4]、[实验2-5]要求,实验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就避免了“打乱仗”,将实验控制在有效时限内。三、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尽管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的实验,但实验能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通过实验能否让学生从实验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实验前的问题的提出也是十分关键,在“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完成[实验2-3]设计,很快小组就有了答案。接着告诉学生,,哪支试管里的是饱和溶液,哪支是不饱和溶液,让学生讨论给出答案。若学生回答没有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里”,让学生接着参与进行和观察[实验2-4]、[实验2-5],并提出“你有什么方法让上述试管里的溶质溶解的更多吗”。学生很自然地就讨论形成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时再提出“你有几种方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几种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存在的问题:完成此节课,感觉到最大败笔在于对“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教学内容上。由于既想用[实验2-6]来完成此内容的教学,又感觉到“课堂导引”练习中的一道表格题用于完成此内容教学也是“有益可图”,于是“双管齐下”。但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实验2-6]演示完后,没有完全抓住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形成的“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有关系,实验前观察引导欠佳,实验后提问设计缺乏层次,思维出现跳跃;再加上引用“课堂导引”一表内容,对不同物质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浓、稀溶液之间的比较,同种物质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浓、稀溶液四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次序混乱,没有先同类,再不同类比较,之后找四者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易造成关系混淆的感觉。不能很好地理解“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这一组关系。这是在下一轮的新课教学中亟待解决和改进的地方。看来,教学中以人为本,不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契机,不怕出现“动”局面,敢于让学生“动”起来,同时有机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才能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