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2014级高一(下)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是A.钢铁B.煤炭C.草场D.汽油“木桶效应是指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据此完成2~3题。2.某一封闭区域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6000、4500、10000,则该地的人口容量取决于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3.下列决策有助于提高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是A.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B.为发展经济引进有污染的企业C.追求更高消费,改善生活质量D.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高耗能企业读下图“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回答4-5题。4.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的年份是A.2012年B.2010年C.1995年D.1990年5.我国于2013年底推出了“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带的影响可能是①出生率趋于回升②老龄化程度降低③死亡率趋于上升④公共资源压力增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季节性古诗云:“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据此回答7~9题。7.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首诗描述的是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8.上题所述的分异规律,其分异基础是A.光照B.热量C.水分D.热量和水分9.以下地形能明显体现材料所述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A.平原B.盆地内部C.高原边缘D.低矮丘陵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回答10~11题。10.下列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图中各箭头代表的字母,按其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是A.A可以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B.B可以表示不同湿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C.C可以表示水流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D可以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11.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使河流上、中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C.河流上、中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上、中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有“山河纵列,相间分布,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据此回答12-13题。12.横断山区易发生的地质地貌灾害是A.地震和滑坡B.暴雨和洪涝C.滑坡和火灾D.雪灾和泥石流13.横断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主要是A.太阳能B.核能C.石油D.水能“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据此回答14-15题。14.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是A.臭氧B.二氧化碳C.甲烷D.氟氯烃化合物15.关于全球变暖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能会加剧某些自然灾害B.可能会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C.对农业的影响不大D.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16.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具有较大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平原地区修路的成本较高B.平原地区交通线一般呈线状C.山区地区修路的成本较低D.山区公路大多呈“之”字形分布17.下列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气候资源B.水资源C.生物资源D.矿产资源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18-20题。18.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A.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D.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值出现在图中的哪个阶段A.①B.②C.③D.④20.关于阶段②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高-低-高模式B.世代更替慢,人口增长慢C.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D.经常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读图完成21-22题。21.关于丙类国家目前的人口问题和对策,正确的说法是A.丙国人口主要问题是死亡率太低B.丙国主要问题是青少年人口比重过大C.丙国应鼓励生育或接纳外来移民D.丙国应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22.近年来,丙国家的人口死亡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