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八周教研联盟活动测试九年级历史科试卷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3.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4.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5.商鞅变法既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争霸战争现实压力的必然结果。下列变法中的哪一举措最能体现出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A.建立县制B.军功授爵C.奖励耕战D.承认土地私有6.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材料中周制指的是()A.建立分封制B.确立丞相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县制7.“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8.在西汉,某王室子弟,虽然他不是嫡长子,但是同样得到了自己的封地,这主要得益于()A.分封制的实施B.“推恩令”的推行C.商鞅变法的实行D.科举制的实施9.《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1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10.“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B.中国的农具传往朝鲜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D.西方的魔术传入中国11.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12.《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3.明朝有位英雄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这位英雄是()A.郑和B.邓世昌C.戚继光D.郑成功14.某同学搜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A.唐朝繁荣的文学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1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我国正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的北方起点是()A.涿郡B.洛阳C.长安D.大都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其中16题10分,17题1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2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