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教学目的: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背诵3、4自然段。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图像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猜谜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但是有一种植物,它不需要搭架子,也不需要任何的外力的帮助,就能往高处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爬山虎)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它有什么超能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带着问题自读全文自读提示:1.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2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3.爬山虎是靠什么往上爬的?怎样爬的?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出示课件,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2.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过渡:一看到爬山虎,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绿绿的叶子,非常好看)3.看图,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叶圣陶爷爷是个很爱观察的人,我们来看看叶爷爷是怎么描写的?和我们说的有什么不同?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1)、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2)、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它又是是怎样爬的?同学们,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它们爬得那么高呢?(脚)我们人类和动物有脚,能走能跑,怎么爬山虎是植物也会有脚呢?它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组讨论: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用“——”画出有关语句。2、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用“~~~”画出有关语句。汇报总结: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步一步爬的呢?出示课件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学生用动词演示爬行的动作。并画一画。作者还把它爬行的样子比作了什么?(出示蛟龙图与爬山虎的脚作对比)(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交流话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