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骂人也不打架就是“咬人”,这样的孩子该怎么管“咬人”也是暴力倾向产生的一个原因,家长应该在孩子刚刚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就像办法去解决,或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方式,或向医生咨询,切忌放任自流。1、老师或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咬人的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都应予以严厉制止。因为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具有侵犯他人的严重后果。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咬,心痛不已,自己也想冲上去教训攻击者,但看到自己的孩子咬了别人时却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吃亏,占便宜了。这种想法很危险,无论谁咬人都是一种侵犯性行为,不利于孩子和他人的交往。2、成人应当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研究发现,那些受到父母惩罚的孩子比起同龄的伙伴来会表现出更多的侵犯性行为。这是因为惩罚孩子,事实上就是在变相地向其提供侵犯他人的方法。所以每位成人(特别是父母)都应注意自己的行为,给予儿童一个模仿的榜样。3、让幼儿也尝到被咬的“滋味”有些父母为孩子咬人已经付出了精神和金钱的代价,因此,建议让咬人者也尝一次被咬的滋味。如他咬一次别人,成人也要他一口,只要掌握好分寸,这种被咬的滋味就是一种消退刺激,即让咬人的幼儿在施行下一次咬人时也想到他被咬的“滋味”而停止咬人。为了分析孩子咬人的原因,可以和幼儿谈话,从具体情景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处在小班年龄的幼儿,在游戏时突然咬人,往往是幼儿拿不到玩具,与别人争夺的缘故,被抢的幼儿咬人常常是为了防御别人争抢。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老师应该在教室内放入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玩具,防止幼儿产生纠纷,但对于大年龄的幼儿应讲一些道理,并要了解幼儿咬人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