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课时导学方案导学时间:月日导学内容第(5)单元第(15)课(小节)第(2)课时课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主备人田晋平审核人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青海高原之柳的神奇之处。3.感悟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的强大的生命力。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教、学具投影导学过程导学程序补充修改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么,这株柳树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2.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板书:神奇)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二、口述目标,明确方向。三、潜心会文,了解神奇。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画出能够体现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的语句,并且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2.自主学习3.小组讨论4.展示交流(1)环境恶劣抓住词语谈环境的恶劣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这就是青海高原。这里的原野——,这里的山峰——,这里的蓝天是——,这里的云团是——,来到这里,心头便弥漫着——。我的背后是——,近处是——,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也显得——。(教师引读)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者用两个自然段来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就是为了突出这株柳的神奇。所以,作者赞叹道: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板书:环境恶劣)(2)外形独特抓住词语谈外形独特的地方,也就是神奇的地方。有感情朗读。所以,作者赞叹道: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板书:外形独特)(3)生存艰难这两个自然段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呈现出来的。这是本篇文章我们所要学习的写作方法。抓住有感触的语句谈神奇之处。师随机补充: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有的地方夏秋两个季节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在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那儿的土被称为冻土。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大家也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创设情境,想象说话。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所以,作者赞叹道: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板书:生存艰难)四、比较感悟,提升情感1.课文到此就可以结尾了,为什么又写到了家乡灞河柳呢?2.找到两柳对比的语句,读一读,更加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方法。3.为什么呀?为什么同是柳树,家住平原、水边的,生长极易,并且还被诗家词人歌颂赞美;而家住青海高原的就生长极其艰难,并且还要忍受孤独与寂寞呢?为什么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这么远呀?真是老天不公啊!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是这样认为的吗?它是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段。老师也被震撼了,也想加入同学们的队伍,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让这株柳树永驻我们的心间。4.最后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五、由物及人,深化形象。此时,站在青海高原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酷打击下,不抱怨,不畏怯,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七、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