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德育中的细节关照小学教育学中说: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应该坚持一个长期的、多方位的原则。孩子如果品德不好------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那么,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小学生德育的最佳效果呢?我认为:从细节入手,随时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细节,引导他们对道德现象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其行为的优化,应该成为小学生德育的最佳途径。一、家庭德育中的细节关照家庭担负着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培养起码的道德品质、指导日常行为规范等责任。因此,家庭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进行着的,它对孩子德育的细节关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得到良好的熏陶。首先,家庭德育需要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生活空间”,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爱的家庭环境里。如果一个家庭能够与邻里和睦相处,家庭内部关系和谐,尊老爱幼,其乐融融,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一定能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享受来自各方面的温暖,并通过感受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爱,学会爱别人、爱家庭、爱社会。同时,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也迫切需要家长给他们营造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其二,家长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中央电视台一台曾经播出过这样一条公益广告:妈妈亲手为奶奶洗脚。这一温馨感人的生活细节被孩子看到了,他也踉踉跄跄地端来一盆水,要给妈妈洗洗脚,于是,“孝敬老人”的美德就这样被妈妈很好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了孩子。因此,家长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顾及到孩子的反应,给孩子以表率作用。二、学校德育中的细节关照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时刻保持一份教育的敏感性,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教育细节,让学生在无数个细节的处理中不断修正自已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其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德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细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生的一门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于一体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强调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竭力追求德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该是小学阶段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例如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我的眼睛明又亮”话题,对于七岁左右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是有话可说的,但往往会流于空泛。教材适时的提供了一些范例:我也想保护眼睛,可它为什么会越来越模糊呢;戴着眼镜跑步,眼镜老往下掉;保护眼睛要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在教学中,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样,引导学生由空泛到养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塑造品德,学生会更深入地探究爱眼睛的做法,在做中学,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体悟爱惜眼睛的真正内涵。其二,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个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建立严格的日常德育规范,让学生在规范的德育环境中学会自律,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校风,还必须重视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自觉地接受熏陶、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效果。三、社会德育中的细节关照社会德育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影响和渗透,包括社会环境与人际环境两个方面。这两种环境都对儿童思想道德和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是学生德育的大课堂。其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讨“5+2=0”的问题,也就是说未成年人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接受正面的、规范的道德教育,然而,教育成果在两天的双休日或者课余时间就被社会的不良风气、丑恶现象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