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总集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朗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所以本模块教学的基本定位为欣赏。高中的小说欣赏与初中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应该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的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较理性的深入分析”的依据•小说的八个基本元素(话题)•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叙述•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叙述角度全知视角(上帝俯瞰):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请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龄是没有怜悯心的。”有限视角(凡人目光):在有限的视角中,又有两种情况:(1)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2)叙述者知道比人物少(侦探小说中尤为常见)如《桥边的老人》、《炮兽》叙述人称:第一人称:采用书信体和自传体来写的小说通常采用这种人称,这样的叙述,会给人一种亲切可感的感觉,显得真实可信。因第一人称的小说往往给人以叙说亲身经历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墙上的斑点》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二人称:严格来说,这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叙述者把“你”这个人物当成朋友,这样一种人称的使用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这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故事的讲述者(叙事者)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场景可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大场景和小场景的连缀,就像是音乐的高低婉转,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把人物放在这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故事的全貌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基本上能起到给全篇起”定调“的作用(关键是要写出定下怎样的调)。相对与以对话开头或是以直接叙述一个人物或事件开头,这样的进入方式显得更舒缓、自然。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关键是结合具体的场景描写用一些双音节词概括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气氛。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的,也是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的。氛围会影响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场景中所酝酿的情绪也能推进小说的发展。3、导引人物出场。如《炮兽》4、揭示人物的性格。物质空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和遗存。这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