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1993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今后中小学教育改革“要由应试教育的方向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已经把学校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能否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也将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伴随着学生的升学、择校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热情不高情况下。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从1998年开始,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为期两年的试行,此方案的印发标志着体育考试作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确定下来[1]。它是深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手段,也进一步促使我国中考体育考试纳入到了素质教育发展道路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经常体育运动锻炼的习惯[2]。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宋体艺[2006]5号)中要求:改革、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认真总结各地已有的成功经验,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体育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记人中考成绩总分。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3]。2007年5月7日中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提出:“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4]。这些都不断体现了学校体育下的中考体育考试与促进学生健康素质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进一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1.1.2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国学生的部分体质近十几年来持续下降已被社会公认。2000年全国第4次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是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较大幅度下降,2000年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又重新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居高不下、农村地区学生口腔保健水平仍然较低[5]。2005年全国第5次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结果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6]。针对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严重阻碍着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情况下,2007年中发7号文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4]。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已经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摆到很重要位置,很显然党中央、教育及其他相关部门不断地加大了关于学生的体质健康工作力度;然而,“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中小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考核的标准居然也随之逐年下降”。如2008年沈阳市中考体育测试指标显示,女生800米的合格标准为4分23秒及以内,今年就提高为4分21秒及以内。不过,现在的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