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化”本色武汉市汉口回民小学韩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品德课堂如此贴近生活,我们应该更多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可以说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那么在品德课堂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周边的生活资源入手,努力探寻一条“让课堂回归常态,还课堂于自身本色”之路。本学期,我执教了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合作》,本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倡导团结合作的精神,乐于承担的品质。了解在集体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享受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来看,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主意识强,合作观念弱。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尤其需要人们具有合作精神和善于合作的能力。三、四年级学生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缺乏合作意识与正确方法的指导,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因此,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一、努力让教材“活”起来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个例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就需要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课程资源,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为课堂教学做有效补充。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可爱的生命》一课时,我在把握本课单元地位、仔细研读本课课时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处理、有机组合,力图通过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的植物,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有多种形态,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感受生命的美丽。初步懂得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植物与人作为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学会善待生命。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的是具体形象思维,其思维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经验。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我力争用图片、视频资料等电子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让教材“活”起来,大量引用借鉴的是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的资源,如:西瓜、玉米、菊花,小草,仙人掌、爬山虎等,以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易于学习和主动学习。并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等活动,感悟、体验到植物的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二、切实使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创设一个切实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贯穿全程的参与活动中参与。本节课的教学,它表现为教者要在自然、生态的学生课堂生成的全程中,灵活巧妙的顺势引导学生提升认识,解决现实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是个模糊的意识。想让生命教育成为内涵,除了课堂上教师的细腻启发外,还要善于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亲手种植,收集资料、观看课件、小组讨论,让学生从看颜色,摸感觉,比大小,闻香味,尝味道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感受植物生长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让孩子们认识到植物生命的神奇和顽强,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从而产生珍惜、爱护植物的情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将获得丰富的体验,在体验中碰撞思想,在体验中萌生情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从而实现品德课堂的高效。层层深入的活动设计让珍爱生命成为内涵,升华了主题,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课堂,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也让品德课还原了“生活化”的本色,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