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学习重点】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知识链接】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幻灯篇布谷鸟的画面及声音展示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特殊的语言,听布谷鸟叫了,仿佛在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知识回顾】1、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等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3、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教师引领同学回顾以前所学知识)【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并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风雪载途()簌簌()候鸟()孕育()连翘()纬度()萌发()草长莺飞()xiāo()声匿迹shuāi()草连天piān()然(三)、学生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问题。(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教师点拨读书方法,找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首括句与尾括句)【合作探究】(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一)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1、2自然段,回答问题:1、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明确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与描写)2、用简短的词句概括四季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明确这两段文字的语言简明概括生动)3、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排比等)(二)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明确不能)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按由主要到次要,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3、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承接上一个问题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井然有序,便于接受和理解)整体把握:全班同学一起找一下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同学回答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