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优秀教案18吆喝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分析把握文章结构。2.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3.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突破方法: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以增加对吆喝的感性认识。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琅琅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成功的喜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设计(一)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设计(二)播放多媒体课件,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让学生直接进行体验。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有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让小组代表展示本地的“吆喝”声。设计(三)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播放多媒体相声《卖布头》)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二、走迸《吆喝》,把握文章内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谈感受、交流。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美文,探究美点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要求默读,自我思索)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3.找出过渡句并赏析。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相互交流总结,教师补充归纳:1.(1)文章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复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2)课文也是按照“引入”(第l~3段),“介绍叙述”(第4~10段)、“评论”(第11--14段)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2.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3.(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