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材料:如何上好研究性学习通河县教师进修学校王剑锋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上,教师讲了一堂“形成课题方案”的教学研讨课。听课的学生是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以及全省的研究性学习骨干教师。这是浙江省第一次省级范围的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上好研究性学习?课后,省教研员张晓群老师在博客上倡议,要求大家参与研讨,发表各自的看法。有教师说“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高效的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理论教学的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让人争议的课”。教师作为研讨课的听讲者感受颇深,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如何上好研究性学习这样类型的课。一、定好课型,让课有效率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对这堂课的类型定位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通常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型分为:新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试卷分析课。很明显,这种分类是以巩固知识,强化学科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在新课中主要以接受新知识为目的,而复习课则是对教材的主干知识点与学生的疑难知识点的进行复习,练习讲评与试卷分析课主要对练习与试卷中出现在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是传授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探究型课程,又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型课程。它具有上课地方不固定性,上课内容开放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课型的分类也就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可以把它分为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展示课。理论课在本班教室进行,这里主要以传授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讨论课的上课地点放在活动教室,以课题小组为单位,主要是讨论自己课题中存在问题,实践课则是指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在校外进行调查实践活动。展示课是指在展览室展示、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活动。可见,讨论课、实践课、展示课是以活动贯穿始终的,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性课程的特点要求。目前,高一年级有统一的教材。如果以教材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时,我认为可以把它称之为理论课。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理解探究方法内涵,就匆忙而进行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肯定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探究活动。因此,在第一个学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探究方法的传授是必须的。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课”也不同于哲学这样的纯理论课。两类“理论课”的比较课程不同点共同点1哲学要求:哲学本身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教师对理论进行讲解才引出方法论的问题。学生不仅要理解重要概念,还要牢记概念的文本表达。而且要常握知识体系的内容。难点:理论的内在含义,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1、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2、都要对方法进行传授。探究方法是哲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借助哲学思维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启发教学。研究性学习要求:研究性学习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只是探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准确地说它不是“理论课程”而是“实用课程”,因此,不必对方法的理论根据作出深入的分析。学生只要掌握概念的精神实质就行,不必准确牢记概念的文本表达。难点:熟练常握方法的操作步骤。我们所谓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课”,其实不是纯理论的教学,它只是相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课”而言的,它偏重了教材的理论内容的传授。同时,“理论课”中同样需要有学生的活动,如课堂讨论、师生对话,案例展示等,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而活动课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让学生随意活动。总之,理论课中有活动,活动课中有理论。二、处理好教材,让课深下去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用教材教,不能只教教材。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理论课教学中,千万不能死搬教材,不能按照教材逐字逐句的讲解传授。那么,处理教材又有什么技巧呢?删、增、变是基本法则。删减就是对教材中一些不重要的内容,繁锁的内容进行删减;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所谓增就是增加教材欠缺的知识点,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所谓变就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作出必要的改动。当然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这样进行“增、减、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例如:“确定研究方案”一堂课我认为可以这样处理。2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