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乘法口诀求商2说课稿设计理念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是呈螺旋上升的,每一堂数学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因此我们必须去寻找教材的编排结构和学生的经验结构,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教学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瞄准知识的切入点,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让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一.寻找教材的结构《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是《平均分》、《除法的含义》和《表内乘法》,对后续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和《笔算除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之前表内乘法的学习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又直接影响后续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瞄准本节课的切入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设计出一堂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数学课。二.寻找学生的结构以生为本的课堂还要求我们不断去关注学生经验结构和心理结构,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必须知道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是什么?可能会存在的经验障碍是什么?如,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平均分,有了分物体的经验,并能用除法来解决,但是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算理是不理解的。另一方面,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新鲜”的事物。因此尽量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不但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对本堂课的思考是:如何探寻图与式的联系、如何正确理解除法算式的算理、如何拓展提升。三.寻找教学的结构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2.教法: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说出口诀。4×2=6×5=2×9=6×3=5×5=3×4=2×4=5×4=20÷4=35÷5=12÷3=10÷2=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2、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二、互动新授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怎样列式?(24÷4=6)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怎样列式?(24÷6=4)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