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出示课件,描述作者一行伴着余辉荡舟游览的情景。学生仔细听,思考:作者一行此时心情怎样?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有趣味性,体验情感,符合学生年龄特征。2.拉近了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下文学习做了铺垫,奠定了感情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提示:作者几次来到“鸟的天堂”?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与学生互动.范读5-9自然段,展示课件。3.阅读提示: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4.师生互动。5.重点词语引导。6.概括静态描写的方法。1.自主阅读1-4自然段,思考。2.与教师互动:找书上的句子来回答。3.学生听、思,与师互动:哪些是重点句子?表现大榕树什么特点?从哪些重点字、词、句表现大榕树的这些特点?1.体现“思考,解读,表达”的能力目标。2.朗读、思考、想象、感悟形成教学主线,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范读10-13自然段,阅读提示: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2.重点词语引导。3.概括动态描写的方法。4.与学生互动。5.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词语谈感受,并与学生互动。1.大声、自由、动情读并思考:①哪些词语写出了众鸟纷飞的情景?②为什么这里有这种景象?2.从“众鸟纷飞”中体会这里是鸟的乐园,感受到这里的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小组合作进行交流。3.谈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教师互动1.运用个性化解读,感悟情境,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2.实现人文与环保意识情感态度目标。3.文章语言朴实而优美,层次清晰,感情强烈。我抓住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而有感而发的不同感慨反常规组织教学。4.学习中轻松地穿插介绍了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直接抒发感情与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相结合等表达方法。(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1.播放“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的录像”片段。2.2.阅读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情感。1.个别朗读“大榕树”段落全班齐读“众鸟纷飞”段落。2.生与师互动解读这两部分,谈“感动”和启示。由“鸟的天堂”自然地引出人间天堂,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迁移教育,真正地做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五)回读课文,超越文本展示描写“大榕树”段落和“众鸟纷飞”的段落。1.回读课文段落。2.学习“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学写一处景物或一个活动场景。语文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法指导。(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1.布置课外读物的阅读。2.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1.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2.以自己是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导游词,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