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帮助学生在复习中熟练掌握课本VIP免费

如何帮助学生在复习中熟练掌握课本_第1页
1/2
如何帮助学生在复习中熟练掌握课本_第2页
2/2
如何帮助学生在复习中熟练掌握课本双城市第三中学白晓光从近年的高考看来,许多试题似乎远离课本或与课本似乎没多大关系,比较重视能力的考查。但事实上大部分试题还是特别注重考查知识的运用,与课本息息相关,试题中的基础部分约占70%,有一定深度的部分约占30%”,基础部分所占比例达三分之二以上,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课本熟练掌握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第一、适当删减、把课本读薄。删减高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就有利于学生把有高三有限精力投入到有针对性的备考当中,提高备考复习的效度。当然“删减”并不意味着“狂删”、“乱删”,因为减负不是我们的目标,它只是我们提高成绩的手段。所以,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作删减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否则出现“误伤”将后悔莫及。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在认真钻研近年高考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的前提下,其一是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其二是将近年考过大题(即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知识点作简单化处理,即不再要求学生作整段的记忆。历史教材高考需考4本书(三本必修一本选修),由于历史科作为文科学习的特点,需要学生记的东西相对较多。加之这4本书是分散于高中三年中讲授,进入高三复习的同学通常来讲对于以前高一、高二所学的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生疏感。因而要求学生“大而全”地将课本背下来是不太可能的,根据“需要”处理教材也就成其为必要了。第二、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即要求学生做到“古今中外”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实践中,不少同学往往会感觉4本书的东西太多,大杂了,理不清头绪。表现为具体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的全局把握和全面运用能力差。表现为做以中国史立意的题而想不到把它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来思考,做以世界史立意的题而又想不到在此背景下中国史上发生的史实。比如不能把鸦片战争放到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来思考,不能顺利地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史实等。这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学习中眼界不开阔,没有形成“大历史”的能力。而这一切也都是可以通过梳理课本知识得以解决的。复习中,我的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章的目录)、节目(小节的目录)和子目(小节下的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步是在第一轮基础复习中要求学生对每一本书的目录(即章目、节目、子目)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形成纵向的知识联系。第二步是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求学生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目录按时期列在一起,作横向理解。实践证明,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学生将课本知识系统化,构建纵横向的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第三、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读通课本有人总结出学历史必须做到“死去活来”,“先死后活”。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死抓基础知识,也要能将“死”的知识用活。读“活”课本是对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读“薄”和读“通”为前提,对于一般同学来讲,有相当难度。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和辅导就尤为重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打乱课本原有的章节结构,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性、可操作性,又能起来阶段小结和考查作用的问题或小论文,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我们在学完“新中国在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章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新中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主要完成了哪些重大的任务?其具体措施是什么?结果怎样?而在学完中国近现代史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小论文:试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等项能力。第四、做习题必须回归教材、查缺补漏、各个击破在做习题的过程中遇到知识模棱两可的地方说明不扎实,必须回到书本中去,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精读,各个击破;或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帮助学生在复习中熟练掌握课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