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新境界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伴随着与社会发生着激烈的大碰撞。这种情况下,引导中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迫切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主体缺失、情感缺乏、实践脱离、行为脱节的现象严重存在:教育者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的社会效益,很少关注教育主体中学生的自身成长需求、自我情感体验;片面强调“道德约束、校规限制”的作用,疏于实践教育、情感体验与生活践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着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努力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班级体验教育的涵义是:班主任组织和引导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体验是中学道德教育的良药班级体验教育强调教育活动要关注的是中学生的成长需求,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亲身感受,让中学生的道德生命健康而自由地发展。在体验教育活动中,班级开展了“解决烦恼我能行”道德养成活动,从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及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入手,引导和激发他们参与道德养成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把教育与服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广大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成长有烦恼,体验是良药。”二、体验教育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班级体验教育坚持中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强调“以中学生为本”,让他们自组体验团队、自制体验方案、自搞体验活动、自议体验体会,做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共青团等组织的主人。体验教育开展以来,形成了多种主题为中心的体验活动,如“假如今天我当班长”、“假如我是值日生”、“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家长”等,都是同学们自我创造的成功之作。2、实践性原则班级体验教育坚持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教育,不仅要注重“道”,即行为规则、规范的要求,还要注重“德”,即如何“得”到“道”的问题。在体验教育活动中,班主任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通过参观、搞实验、生产劳动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体验,并将在实践中明白的道理,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逐渐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体验教育实践,已使大家深有体会:“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终身不忘。三、体验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1、自我教育法。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活动,感受自己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交往中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与助人的习惯,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如针对当代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善交往、不会合作的问题,引导中学生开展“手拉手”、校内岗位服务活动,从中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培养服务他人的情感和能力。2、角色换位法。引导学生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参与体验活动,进行换位思考。比如针对有些中学生不理解父母的情况,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针对中学生不尊重校工的现象,引导中学生“做一日小校工”,从亲身实践中体验父母或校工的辛劳,学会孝敬长辈、尊重普通劳动者。3、师德垂范法。学生的成长与班主任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班主任要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做出表率,充分把握道德教育的细小环节。如剩余的粉笔头、地上的小纸片、讲台上的杂物的处理,教学、谈话的方式,对各种现象的态度等。如果能处理好,做到身体力行,以己、以理服人,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在本专业的学识上、在班级管理、教学管理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才能让学生信服,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四、体验教育的几点思考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搞好体验教育的前提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优化人类的实践手段。班主任作为班级体验教育的引导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三个转变:由埋怨、责怪变为期望、鼓励;由心理障碍变为健康心理;由偏重培养少数尖子生向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2、肯定和相信学生的潜能是体验教育的核心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