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课题导入薇,现在又称野豌豆苗目标引领1、疏通译讲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理清诗歌脉络,初步把握征人的人物形象独立自学齐读全诗,读准字音、节奏。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你读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一身风尘,两鬓苍苍,身心疲惫的老卒。引导探究译读全诗,假如要将《采薇》拍成一部微电影,你是导演的话,打算拍几个镜头?每个镜头的内容是什么?学法指导:参照课下注释,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字词。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mù)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jí)!具体写边关战事的繁忙、紧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目标升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请你概括出你读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一个独守家园,望夫归来、盼君平安的思妇形象。当堂诊学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候C.行道迟迟迟迟:很晚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目标引领1、进一步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2、赏析诗歌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独立自学如果你有幸成为《采薇》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镜头一、采薇思归镜头二、疆场思归镜头三、归家之哀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悲从何来?引导探究再读诗歌,说一说本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1、比兴的手法:由“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三次比兴,写出了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2、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另一方面使诗歌的音律和谐,一唱三叹,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3、对比手法:“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1、借景抒情: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来表现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更增其哀。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2、对比:去时还是春光明媚,杨柳依依,归时却已是寒冬腊月,雨雪霏霏,两种自然景象的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征战之久,内心的悲苦浸透在字里行间。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最后一段“”归家之哀图,100字左右。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