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的学问》科目:数学编制人:程孝红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12例1教材分析:《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经过近几年的高效课堂实验,我校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较强,这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他们对搭配中的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但由于我校三年级班额较大每班学生人数达到84人,所以,学生程度差距较大,为了照顾到整体,依据《标准》:“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易逐步深入。”特意安排本节只讲例1一个例题。将本课的一个例题细化为三个小题,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力求达到《标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学习目标:依据一: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依据二:教师用书中的的单元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4、使学生在数学生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习目标的确定:根据以上对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我对本节课学习目标进行了重构,力求学习目标简单明了,学生看后一目了然。所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学会有顺序地思考问题。2、会用连线的方法记录搭配的过程。3、搭配时做到有顺序、不遗漏。教学策略: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此,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学习重点:能全面、有顺序地思考问题。学习难点:会用连线的方法记录思考的过程。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铅笔、直尺、彩笔等。评价设计:针对目标1:我设计了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1件上装和1件下装的搭配,2件上装和2件下装的搭配,2件上装和3件下装的搭配,结合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的过程,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展示的结果,来检测目标一的达成。针对目标2:我设计了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对1件上装和1件下装的搭配,2件上装和2件下装的搭配,2件上装和3件下装搭配的记录过程,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情况,根据学生的记录、展示的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针对目标3:我设计了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对1件上装和1件下装的搭配,2件上装和2件下装的搭配,2件上装和3件下装搭配的记录过程,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情况,根据学生的记录、展示的结果,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通过练习的步步深入,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搭配中的问题。1、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数学,我心里很高兴,想和同学们交个朋友,好吗?好朋友握个手吧!老师和你握一次手(边说边和同学们按一定的顺序握手)。刚才老师和几个同学按什么顺序握了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握手的问题,在思考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探索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