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共舞让生命厚重——师生诵读《中华传世经典诵读本》的点滴体会【内容提要】:“生命有限,知识无限。”利用有限的生命诵读经典,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语言、启迪智慧,让生命丰厚底蕴;可以滋养品性、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审美情趣,让生命丰富内涵;可以不断自我反思,剔除心灵杂质,纯洁心灵,让生命提升质量。从而让个体生命变得厚重,让国民素质得以提高。【关键词】:经典厚重楚诗桐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的确,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生百年就是奇迹。但是生命的宽度却是很难恒定的。人生就如一条涓涓的河流,河流的长度就是我们的生命历程,河流的宽度就是我们的思想空间,在长度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向河流注入越多,河面就越宽广,河流的负载就越厚重。那么,我们应该向河流注入什么呢?《读点经典》的“序言”告诉我们:“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可见,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的生命空间得以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变得充盈而厚重。一、诗意校园,让生命熏染书香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诗词飘香、名言含情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处处皆经典、句句是至理。教学楼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诉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楼道上100首唐诗宋词彰显着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宿舍楼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提醒学生要有博大的胸襟;水池边大石头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另外林荫小道两旁的树上、运动场围墙四周、食堂的墙上、橱窗、苗圃等或悬挂或张贴着古代诗词或名言警句。校园广播、《响水》校报还开辟了国学经典诵读专栏,教室学习园地和黑板一角也开辟了“诗词园地”。总之,整个校园处处渗透着睿智的诗意,溢满了清新的书香气息,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成长怎能不熏染一身芬芳、浓郁的文化气息呢!二、诵读积累,让生命丰厚底蕴医学博士林助雄从医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比起理解力来,人的记忆力更早发展。抓住儿童和少年的这个特点,首先重点训练其诵读能力,不急于训练理解力,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诵读经典就是一再重复的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过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1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动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为此,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有了深情的“课前一吟”;课间10分钟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优美歌声;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周古诗文接龙比赛的声浪此起彼伏:“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诵读声一浪高过一浪;每月的古诗文擂台赛则是龙虎争斗,有的激情澎湃,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则豪情万丈。这样日日读、周周读、月月读,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文化底蕴逐渐变得丰厚了。1、穿越时空,拓宽视野威尔逊说:“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人不能事事亲眼看见,亲耳听见,亲身体验。但是诵读经典可以帮助学生穿越时空,听闻古今之事,游览祖国各地。学生诵读《论语》基本懂得了什么是“仁”,什么是“礼”;诵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能了解一些军事谋略;诵读《黄帝内经》能粗略了解中医学知识;诵读《礼记》可以知道古代的典章制度。学生诵读《唐诗三百首》既可以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风光;又可以欣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还可以奔驰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草原。学生“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通圣人礼。”;学生“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而饱览祖国名山大川。2、熟读成诵,丰富语言孙洙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日日读、周周读、月月读,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见同学欣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