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胸中有“度”丹阳市延陵中心小学张琴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解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打造高效课堂离不开课前对文本的精心解读。(一)声音而非色彩——解读教材,解读出教材的“准”度“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摘自《黄果树瀑布》)这是作者坐在瀑布底下的感受。“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的理解应该说是一个难点。一位老师出示这段话后,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道:“感觉身边有许多乐器在奏鸣。”多妙的回答,处理好,就是课堂一大亮点!可是老师却未能及时抓住!老师这样启发学生:坐在下面就像在“圆形的乐池”里,乐池的四周是由什么围城的?教师出示投影,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时候——乐池四周一片葱翠,那是绿色的乐池。夏天的时候——乐池四周葱翠中有繁花点缀。秋天的时候——乐池是金黄色的。冬天的时候——乐池是冰雪雕琢的!乐池的顶是湛湛蓝天、悠悠白云。一年四季,乐池中都飘散着大自然的气息,真美啊!语言优美,意境引人入胜。可是他不知道,这一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此处不是让学生去感受瀑布周围的景色优美,而是感受瀑布声响的大而美!其实,利用学生的回答,完全可以生成精彩!比如:“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奏鸣声?”-------极富节奏感的架子鼓声,低沉的大提琴声,悠远的二胡声,清脆的琵琶声,刚劲有力的钢琴声,众多腰鼓的气势磅礴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它们正在合奏一曲气壮山河的交响乐!这么多的乐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声浪!人被音乐声托起,音乐灌满了身体,直至每一个细胞!解读教材,必须以“准”为前提,否则,一切都是徒劳!(二)“拉、撑、护”,三字不简单——解读教材,解读出教材的“深”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摘自《最后的姿势》)“拉、撑、护”无疑成了表现谭老师爱生如子、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教学此句,如何挖出这三字的深刻内涵,展现人物的高尚内心,成了我教学的思索。“拉”,你觉得谭老师拉回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说是拉回了四个学生,更拉回了四个学生的命。是从强震的恶魔手中拉回四个学生的宝贵生命!“撑”呢?学生一时语塞。如何引导?我灵机一动!你能用“撑”组个词吗?学生答“撑伞”。我继续问:那么,你觉的谭老师撑起了一把怎样的伞?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的说:撑开了一把保护伞,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有的说:撑开了一把生命伞,一把挽救学生的生命之伞。有的说:撑开了一把爱的大伞,把对学生的爱全部幻化成了这一大伞。解读这一“撑“字,就将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我觉得很满意了。可是,巧的是,一次大集备,镇江教研室丁东全老师的话却让我陷入思索。我佩服丁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我虽然也注意了“撑”字,但是我却未能前后联系:从“撑”在课桌上到“趴”在课桌上,你感受到了什么?既然将学生已经拉回了课桌底下,为什么还要“撑”在课桌上?我所抓的“撑”,是仅限于一个点,将其挖深,体会人物!而丁老师的这个“撑”却注意了前后联系,做到了钻研文本,解读文本既有深度,亦有广度。谭老师在危险面前,将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又同时用双手撑在课桌上,为何?谭老师是用自己的身体为学生构筑了一道人肉防线呀!读来,怎能不使人由衷敬佩?敬佩他对学生的爱,敬佩他对学生的责任!这就是一个“撑”字所表现得震撼人的力量!由双手“撑”在课桌上,到双臂“趴”在课桌上,又可以读出什么呢?无疑,从“撑”到“趴”,我们知道谭老师已经牺牲了!但谭老师趴着的是身体,可他的精神却立体起来了,伟岸起来了,那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爱,那是一种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一个“撑”字,内涵如此丰厚!真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