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棱镜,旋出智慧的语文课堂【摘要】初中语文对话阅读教学因其和谐性、多维性、感悟性、生成性等特征而备受关注。从师本对话的角度探讨对话阅读教学的意义,能引发语文人的思考,使语文教学走向更优。【关键词】师本对话实践研究多维性对话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民主与平等基础上的复杂的、动态的交互活动。其中的交互关系涉及文本、作者、编者、师生、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由此,初中语文对话阅读教学应从五个维度展开,即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课后的自我对话。在这一切对话关系中,师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是一切对话活动的基础,师生的异时性文本预读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而要深入文本,知人论世,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进行自我建构。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对文本的预读应明显高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的共时性文本续读才会更有意义;师生课后的反思构建才会更有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从编者、作者、教师自身、学生等多维视角剖析教材。一、站在编者的角度教材是编者在领悟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造,精心编选而成的。教师只有站在编者的角度,才能和编者共同开发并利用好教材。因此,教师拿到教材后,要统观整本教材的前言、目录、附录,每一单元的引导语、诵读欣赏、写作,以及每一篇文章及其后面的练习,要区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整体认识。例如,拿到苏教版语文八(上)教科书后,通过浏览,教师就能清楚地知道,本册书共有六个单元,包括“长征之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展现了一片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两个“专题”继续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语文实践活动”则开辟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二、站在作者的角度孙绍振先生说:“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此,阅读文本时,我们要细细揣摩,与作者进行深层对话,这样,才能读出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复杂情感。例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一般人都能读出其中蕴含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但笔者在翻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感觉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能言说的。首先,从“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中,能感悟到作者的伤心。本来,一个男子汉能撑起一片天,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家中光景却一日不如一日。其次,从“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中,能读出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传记材料中记载,1923年上半年,朱自清回到扬州教书,由于收入不高、生活拮据,给父亲的钱就少了些,父亲很失望,臆测儿子变了心。加之朱自清后母的撺掇,父亲就把内心的不快全都发泄到了儿子身上,曾通过校长把朱自清的薪水全部支走。从此,父子反目成仇、形同路人。但近两年的东奔西跑使他终于能理解父亲了,尤其是在为人父后,在为生活艰辛奔波的时候,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的不易。再次,还能读出朱自清对父亲的心疼,以及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当然,还包含着对父亲的歉疚,从“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以及主动“写了一信给我”可以看出,父亲早已冰释前嫌,而“我”却一直到父亲来信之前都没有主动向父亲示好,比起父亲的宽容、仁爱,“我”的心胸是多么狭隘啊。可以说,一个背影,化解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一篇美文,成就了一段父子情。“言为心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问题,会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感悟,与学生对话时也才能更加深入。三、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教师所掌握的信息量应当比在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多许多,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教材。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地利用教材,以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例如,很多参考资料都把《孔乙己》一文的主题定为: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但笔者在仔细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后,将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