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知人论世•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少年时期流落湘、鄂间。后移往湖州,漫游苏、杭、扬州等地,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屡试不中,布衣终身。他具有多方面才能。擅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影响较大。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词作风格清峻峭拔。写作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并在此后不断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抢掠,扬州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攻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1176年冬至,词人途经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诵读全词(读准字音)1.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等。2.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意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尽”、“自”、“纵”、“念”等。3.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清晰。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1.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2.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3.写作缘由感慨今昔4.他人评价有《黍离》之悲赏析上阕•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空城”作者是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营造了扬州城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扬州城凄凉,荒芜的景象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竹西佳处出自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出自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前的扬州可以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赏析下阕•“杜郎俊赏”在词中有何作用?“重到须惊”为何“惊”?“杜郎俊赏”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惊”“春风十里”的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古今变化之大。•下阕作者分别用哪些景来描写扬州城的昔与今?•分别表现了今昔扬州城的什么不同特点?昔:“豆蔻”、“青楼”今:“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昔日繁华,今日冷清凄凉。主旨把握•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破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怀。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2.对比、拟人。3.使用典故。名句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已是黄昏,而黄昏又格外令人惆怅。“寒”字,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写出了扬州城的一片荒芜冷落。运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他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的侵略,物犹如此,何况人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本无声,可如此说来,反而觉得它本该有声。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人吹箫唱歌,月见证了这热闹繁华的场景。而如今,“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到来年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词人借此曲折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状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