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小泥人雕塑自己的形象说课稿教师:沁园中学南苑美术教师李春贤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美版)第13册第四课和第五课一、说教材1、课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2、教学目标教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人来了解祖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3、重点(1)欣赏民间雕塑了解其悠久的历史。(2)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捏、卷、团、刻、接等方法通过演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技法。4、难点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塑造时如何运用恰当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出来,是学生的弱项,是制作过程中的难点。确立这样的重点、难点,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活动实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二、说学生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虽然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局限性是普遍的社会现实。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对美术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加深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和热爱。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民间艺术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民间泥塑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作品大多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给人以美的享受。(2)学会泥塑的捏、卷、团、刻、接等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成功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泥塑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三、教学过程学习这两课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降低了造型能力的要求,不局限做泥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物象都可以;而且,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动手制作成功的快乐,教材两课内容,四节课可以完成的任务,我让学生用五节课时间来完成。1、感受新知——看一看1第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我用泥,塑造的作品:《团结和谐力量》。这组作品是由一个盛满(56朵)康乃馨和三个插着向日葵的仿青花瓷花瓶组成,边展示,边给学生诠释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寓意:56朵康乃馨是2010年我们沁园中学的自然班级的总数,也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总数。三个盛着向日葵的仿青花瓷瓶是我们学校北苑,南苑,西苑三个苑区的象征。康乃馨是温馨的象征,向日葵象征忠心向太阳。所以我的寓意是56个民族中的每个民族,每个民族(沁园中学每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紧紧围绕在党中央(沁园中学的领导班子)的周围,团结起来,和谐相处,就会有巨大的力量。这样,中国会强大,沁园中学会更快实现中原名校的愿望!学生全神贯注地听了我的诠释后,群情高亢,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我抓住火候,抛下了诱饵:你对泥了解多少,对泥塑了解多少,你想不想自己动手用泥做个小物件?在学生肯定而响亮的回答声后,我阐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做泥人的基础材料——泥的出处和特点,请同学们看视频(打开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70803001538884),希望同学们在看的时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屏息凝神地盯着视频。看完后,我让有困惑的学生质疑,让能解决问题的同学给质疑的学生扫除障碍。学生完全进入主动探究与汲取科学营养的忘我状态。在充分了解了泥塑所用泥的特点和准备程序后,他们知道并不是随便在土地里挖点土,加了水,和了就可以做出可爱的工艺品的,于是迫切又顾虑重重地请教我:老师到哪里去弄“泥”呢?当我告诉他们,学校附近的商店就有售时,他们坦然地释怀了!第二课时,虽然有学生积极准备了专用泥,但我还得吊吊他们的胃口,没有让他们开始制作,而是欲擒故纵:你们了解了泥塑的泥,但你们对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泥塑了解多少?用泥怎么塑,泥塑有啥特点?泥塑应注意什么?学生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