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目标预设]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从课文中积累关于月色和音乐旋律的词语。2、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同时语文课又应该散发出如许独特的气息。课堂是语文的课堂,上出语文味成了我这节课至始至终的追求。而表现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词组较好地顺应了这一要求,将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使整个课堂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情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的反复渲染、情的极力营造中构建境,最终形成了文境、曲境、心境的和谐交融。而上出文化的气息,缘文知曲,这是以《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作课题的文本的内在要求。学生在文本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在乐曲恬静而又激荡的旋律中感知景、感悟情、感受曲,步步深入,层层深化。曲了音犹在,余音绕梁时,学生眼前惟余那如银的月色那一泓清泉也显得格外澄明。[设计思路]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总体感悟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跟音乐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阿炳)3、你对阿炳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说课前收集到的资料)4、阿炳是一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代表他的最高水平,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15、告诉老师,你从这悠扬的二胡声中听到了什么?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悲伤,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设计意图: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意境,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聆听这首悠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学生在这种舒缓连绵、涵义深刻的曲调中情怀激荡,也初步奠定了本堂课的情感基调。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1、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轻声读课文)2、刚才同学们都很用心的读了课文,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的非常充分,这篇课文有许多的生字词,认识吗?快速读一读。(出示词语)双目失明月光如银委婉连绵卖艺度日月光似水升腾跌宕经历坎坷静影沉璧步步高昂热爱音乐月光照水舒缓起伏向往光明水波映月恬静激荡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指名读)他刚刚是横着读的,你还能怎么读?(竖着读)为什么竖着读?(第一竖行是讲的阿炳的身世,第二竖行讲的是月亮、月光,第三竖行是音乐的旋律。)2、阿炳的身世如此坎坷,怎么读呢?(指名读第一行)虽然阿炳身世坎坷可是月光却是那么的美,谁来读好它?(指名读第二行)能试着把《二泉映月》的旋律也读出美感来吗?(指名读)3、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相机理解:静影沉璧、升腾跌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