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白银区重坪小学高生翠[摘要]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明中,民本思想多姿多彩。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学说之一,有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珍视生命、关爱苍生的优良传统。孟子以“性善论”、“仁政说”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民本理念阿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民本思想并不具有超越君主制度的意义,不属于民主思想的范畴。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传统民本思想作了扬弃和改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替代和超越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本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现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矛盾。在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和人的价值破坏。为此,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以关心和致力于服务人民,以人性、人心关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洋溢着时代精神的治国纲领和价值导向,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思想的创新成果,也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弘扬。用现代意识,从价值角度透视孟子的民本思想,让孟子民本思想闪耀其现代价值,显示其应有的力度和光泽,具有重要意义。一、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孟子民本思想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古代史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社会政治模式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一方面,社会财富剧增,阶级重新组合,贫富鸿沟扩大,世道人心大变;另一方面,“春秋无义战”,攻城掠地,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这种形势使广大人民深受战争之苦,挣扎在死亡线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想改变生活境遇,就必须与统治者进行斗争。于是,国人起义,一座座火山爆发;政权更迭,江山易姓,一顶顶王冠落地。在这种形势之下,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调整策略以期缓和同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矛盾。历史所展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经过士大夫阶层的阐释、传承,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孟子的民本思想就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孟子民本思想的产生不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就其思想体系而言,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即“性善论”和“仁政说”。孔子说人“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孟子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性本善,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性善论的一个重要根据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梁惠王下》)在孟子看来,从人的天生资质讲,本性是善良的,人心之“四端”为人本性所固有,性善及由此而来的“四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人异于禽兽的根本。他认为当一个小孩将要掉入井里的时候,所见者将不假思索地前去搭救,这种行为并不为功利目的所驱使,而是人的自然本性。他很重视人性中的这种本性,并把是否具有“恻隐之心”看作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他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的主张,这是孟子仁政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阐发的心学特别分析了“不忍人之心”,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他力劝统治者行不忍人之政,通俗地说就是把统治者本性中的善念推广到政治生活中去,实行同情人民、爱护人民之政。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为重民、恤民、保民、爱民、养民、利民、富民等民本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众地位逐渐提高,孟子从这一现实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制民之产”、“薄赋敛”、“国君进贤”等一系列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