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连云港市赣榆县黄海路小学盛之霞教材简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讲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由事及理,对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对比主要有三组: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是狼鹿异位的对比。设计理念: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读、展示读、齐读、赛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弄清狼、鹿、森林之间的密切联系,受到环保教育。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不仅要关爱、救助动物,有时,也要遵从自然之道,大自然有它自己的生存规律,要懂得怎样做才能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进程:一、课文回顾,交流感受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狼和鹿》,看老师写课题。齐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到什么内容?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评析: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为学生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创设氛围。谈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并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前后对比,引人入胜1、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觉得那时的凯巴伯森林怎么样?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她呢?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再读一读。3、指名回答。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面对这样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生生互评,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评析:把朗读作为学生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森林,从而激发1他们探究原因的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我们要给学生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读乐读!)4、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样美好的森林。那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5、指名回答。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现在你脑中的森林又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看出来的?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什么在不断向四周扩展,什么在慢慢消失?看,这就是枯黄的森林。这样的森林又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展示读,齐读。6、我们请女生读第一句,要读出森林的美好。男生读第二句,要读出森林的荒凉。比比谁读得好,好在哪?7、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些呢?(评析:在“狼”和“鹿”之间加了问号,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在接下来的阅读预测中,学生间产生了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之中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为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探究根源奠定基石。)三、合作探究,寻找原因1、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找找原因。2、指名说原因。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课文第几小节写人们捕杀狼的?读读第二小节,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人们捕杀狼的数量之多的?如果你能读好这些词,你就能读好整段话,不信试试。指名读。齐读。3、狼越来越少,鹿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现在鹿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快速口算,为什么会增长得这么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