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书法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郭振有2015.8.15北京一,书法: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门径二,书法:中华传统文化绽放的奇葩三,书法教育与文化素养一,书法: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门径(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传:转授、流布。统:蚕茧抽丝的头绪;引申为世代承继的系统。传统一旦被认知,以近乎真理的规定性导引历史发展并实现自我延伸。习:“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文化基因。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东西,一定要传承发扬好。书法课必须坚持。”(二)书法: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教育:语文,不仅是语文敬畏汉字中华文化的根。浓郁的文化意蕴,深厚的民族情结,独特的思维方式五个举世无双:1,民族自创;2,一脉相传从无中断;3,不与语音挂钩,以形义获人心共契,古今相通,四方共识;4,单音节表意性、组织力强数千字胜西数万个词(五种文本);5,有高度艺术灵感,为中外人士喜爱民族统一而不分裂。传统文化在哪里?在语言文字。在“国际化”“做世界公民”的喧嚣中,唯汉语言文字能留下中华民族的根。(三)书法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之魂。国家之源。精神家园。精神长城。力量之源。思想之源。书法生于传统文化,承载传统文化。不懂传统文化就不懂书法。书法是中国人的生命美学。渗于基因和血液。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世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门径。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1,书以载道“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不相通也。”书非小道,“壮夫不为”?“功宣礼乐,妙拟神仙。”“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岂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异逸少而可以为法书者哉?”(明项穆)书以载道。道不远人。书法既关联天地大道,又渗透人伦日用。“书虽六艺事,而未尝不进乎道…胸中空洞无物…即摹锺刻索(钟繇、索靖),只成一染纸匠耳。”(朱和羹)黄庭坚:“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钟繇)、逸少,只是俗人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同具教化功能“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说文叙》)书法关乎帝王经纶、圣贤学术、文史典章、诗歌劝惩、碑铭训诫等等,因此“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明项穆)传统文化的礼乐观和美善观,要求书法不离天地秩序之理和社会人伦之礼。“礼者,盖务学之本,立身之端,…实百行之本源”。(唐德宗)“发乎情而止乎礼。”西方艺术重写实,中国艺术重写意。意者,天意也,人意也。晋唐以来,书法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礼是书法的灵魂,书法是礼的外化。中锋用笔;藏头护尾;藏露互见;方圆兼备等等,都渗透着教化功能。温良恭俭让的敦厚美。充实之为美。藏锋:蕴藉的美,体现中国人的审美观:不显唯德,谦逊向善。中锋用笔可做到沉着痛快,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气质的体现。3,书法根乎阴阳《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姚鼐:“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道为万物之本体。道生天、生地、生人。书法“根乎阴阳舒惨之机。”(项穆)书法美:阳刚(刚劲雄浑古拙苍老质朴)和阴柔(清秀柔丽遒媚)两大范畴“书虽一艺,与性道通。”“艺以道精,道以艺著。”(何绍基)一画称一道,点画便是道。4,学书法即学做人。书品即人品,人品定书品。“学书自做人始,做人自正心始。未有心不正而能工书者。即工,随纸墨渝灭耳。”(费灜《大书长语》)柳公权:“心正则笔正”。项穆:“人正则书正。”“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云勿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划,平平稳稳…。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