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课案理论支持“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如果学生无法适应我的教学方法,那就让我教会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权利,去反复研读文本,咀嚼文本的精华所在,体悟文本内蕴的情感,领会文字中蕴含的诗意。文章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于细节处刻画人物李时珍的形象,看似娓娓道来,没有激情的渲染,但是读进去后,一股情感的暗流在文字中涌动。因此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形式读文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民主对话、多维对话、充分对话中领悟课文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分析感知人物精神,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李时珍在吃、住两方面和以身试药的艰苦,理解李时珍说的“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体会其伟大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时珍的高尚品质。设计过程(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2.讲一讲。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按时间推移的顺序讲一讲。(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一、挑战字词,激趣导入。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在学习之前,老师想先来考一考大家,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词语:察访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破败灰尘断垣残壁降临舀水啃干粮端详嚼嚼记录谁能把这些词语读准?生读(随机纠正)谁敢来挑战一下?读完适当评价让我们也像他那样挺起胸膛,把这些词语响亮地读一读。⒉让我们再认真读读这些描写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时的词语,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吗?(艰难、艰苦)用一个字说就是——苦。板书:苦3.然而同学们眼中的苦,李时珍却认为:出示,读一读: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吃点苦就是吃一点点苦,他真的只是吃了一点苦吗?那他到底吃了多少苦呢?相信书中就能告诉我们答案。二、品读句子,体会辛苦。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书之前,老师给你们提一条读书的建议,好吗?“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心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让你感受李时珍生活之苦的句子。师巡视指导个别同学,提醒注意勾画时的姿势,画出来的同学可以轻声读读。⒉全班交流。同学们学习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动。说说看,从哪儿能感受到这份苦呢?请你读句子。(1)生如果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话中有两个四字成语,请再响亮地读一遍。读得真好,老师还听出了词语的意思,请你再大声读一遍。你听出李时珍的什么?你听出了李时珍的——给学生说。(2)生如果读第四段的句子。这段话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苦?你感觉这个地方怎么样?点击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过渡:这里有一个成语你们找到了吗?断垣残壁。看,这就是断垣残壁。点击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时珍来到这破败的古寺,点击出示破寺图片。轻轻推开门,你看,这里—断垣残壁上—,让我们再走近一些,你瞧!就连中间的神像也—。此时,同学们的感受是否更真切了呢?自己读读这段话。会读书的人,读完书就有话要说。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哪里看出古寺的破败?是呀,在荒山野岭奔波了一天的李时珍,晚上就住在如此破败的古寺,多苦呀,你想怎么读好这段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先读读。指名读。评议:好的话: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古寺里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不够的话:你听出灰尘多吗?或青苔多吗?你觉得应该怎么读?(2—3个学生)评价:你读得真好,古寺的破败已清晰可见。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读。引读。这样的破庙你们愿意住吗?可是李时珍又怎么说?面对这样破败的古寺,你怎么一点也不惊讶呀?(2)品读第五自然段。从住的条件来看,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