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说课设计设计: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小学汤丽娟评析: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俞晓一、说教材《连乘连除乘除混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第85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二、说设计理念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三、说学情这节课教学内容是用学过的表内乘、除计算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试题。学生是在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表内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比较四道算式的特点,逐渐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虽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四、说教学目标1.学会读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作业习惯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五、说教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围绕导学单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六、说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七.说教学流程1.激趣复习,活跃气氛。计算课容易上的索然无味,不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创设了登快乐岛参加小动物们举行的数学游园会的情景,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包括表内乘法、除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指名学生说说: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及读法。在学生顺利复习旧知后,祝贺他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多媒体演示打开快乐岛的大门。在情景中设置障碍,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自主学习,建构模型。(1)探索新知。来到数学游园会后,我先创设了小猴考大家的情景,在情景中出示2×3×4、36÷4×3两道数学算式,再组织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导学单在小组内合作学习:1.尝试给两道算式取名并读一读算式。2.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揭示:象2×3×4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板书:连乘),读作2乘3,再乘4;像36÷4×3这样的算式叫做乘除混合(板书:乘除混合),读作36除以4,再乘3。最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板书计算过程。学生们已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经验,因此整个教学我都让他们自主探索,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乘、乘除混合的计算顺序,(2)完成“试一试”。如果说学习连乘、乘除混合是让学生站着摘果子,那么学习连除我就要让学生跳着摘果子。在学了连乘、乘除混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学习连乘、乘除混合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48÷6÷2、8×3÷6。从上一环节的“扶”到这一环节的“放”,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组织比较,揭示课题。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些还是独立的知识点,这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这四道题进行比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