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当今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主要有:智力问题。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其中,多动症为影响学生智力障碍的首位问题;学习技能障碍属于感知统合失调引起的心理障碍;智力异常是指有些学生的智力可能发育不良;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与持久;在大中小学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厌学与逃学现象存在。主要问题出在学生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质疑的应试教育的矛头所向。情绪问题。情绪是人对客面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学生情绪障碍,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烦意乱,还常有腹痛、恶心和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另一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则是“逆反”性增强。意志问题。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和容易动摇。许多学生不愿意承担责任,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有的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与人发生冲突后,动辄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学生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他们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心理疏导是医治学生“心良”的良方。而且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在面对全体学生加强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重视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问题学生”就会演变为基础教育的“次品”。“问题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或学习心理状态差,有的是自制心理状态差和欲求心理状态差,还有的是受到其他人的误解或未得到老师的关心与肯定而引发出“问题”,等等。因此,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应当根据不同对象来源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要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方法上不能企求简单化、千篇一律;在时间上,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就不能达到疏其心、导其行的目的。只有充分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区别对象、区别情况,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强化思想教育,才能使其排除心理障碍,发生转化,才能使每一颗心灵都发光,让每一朵稚嫩的小花都散发芳香,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进而提高素质教育的整体功能。赢得群星璀灿、春色满园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我常用以下三种心理疏导“良方”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实现转化。一、注重情商因素开发,用“师爱”去修补学生欲求失衡的心理创伤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在亲友中受歧视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他们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心理、疑惧心理。他们常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学家勒温关于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促使他们发生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这时他们第一需要的是得到理解与宽容,是受到关心、爱护、信任和尊重。因此,首先要进行情商因素开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架设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及时将“师爱”洒向他们,修补他们欲求失衡的心理创伤,让师生之间在思维与心理上产生和谐共振,形成一种“师生效应”,进而因势利导,实现转化。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