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这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课文技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分为小女孩卖火柴、擦亮火柴取暖、冻死街头三部分。【学情分析】有不少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读过安徒生的这篇童话,现在需要的是站在学习语文的角度上看问题:独立学习、自渎自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学习主要写法。【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教学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力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寓意。《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了解小女孩的5次幻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了解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回忆感知。1、概括课文内容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回忆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全面感知故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一课时的学习,已经理清了字词障碍,第二课时前,通过整个故事情节的回顾,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把握细节二、重点认知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小女孩划了几次火柴?产生了那些幻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出示表格,学生汇报,播放课件。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1)共同学习第一次擦火柴内容a.全班交流,品读感悟方法:看图片—读课文—找句子—谈体会。(重点理解以下内容,让学生说自己的体会。“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小女孩觉得自己好象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b.指导朗读: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渲染气氛。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时的矛盾,对火炉出现了的惊喜,和当幻想破灭后的遗憾。(2)学生分组学习2—5次擦火柴的内容a.观看2—5次擦火柴的图片b.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后面四次擦火柴的内容。c.小组汇报,反馈归纳。教师相机指导。(重点理解: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她赶紧擦燃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d.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指名读,再分角色读,全班读)(重点练读:“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设计意图】通过对五次点燃火柴的梳理,让学生对现实和幻想进行对比,更能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三、情感升华1、质疑探究,升华情感。教师配乐范读最后一段,学生思考:你听懂了什么?(重点理解:小女孩的命运那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为什么要用两个幸福,把幻想与现实作强烈的对比?这说明什么?)2.、指导朗读:语调要轻,饱含同情。【设计意图】最后一段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读一读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出示课件)2.说一说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用口头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感情的表达。3.写一写感谢自己的幸福生活【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写作,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激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现实火炉很冷烤鹅很饿圣诞树没有快乐奶奶缺少关爱飞走幸福死去